工業設計簡史從文藝復興到后現代主義
2022-05-05 13:28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隨之而來的變化中,從宇宙的尺度到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種維度,每一次時空的流轉,我們似乎都能感覺歷史的偶然和必然。我們似乎總是站在一個比較“狹隘”的視角,試圖觸摸“工業設計”的精神內核。這些“靈光一閃”的想法也許沒錯,也確實足夠新奇,但總是缺少一股大氣的感覺。
一是沒有進入到工業設計領域,我們可能很難搞清楚或者搞明白設計和工業設計的區別:設計是一種創作活動;工業設計是一種更規?;?,系統化,有目的性的一系列創作過程。二是已經進入了工業設計行業,我們有時也會分不清產品設計和工業設計:產品設計主要包括概念設計和改良設計,工業設計則是將藝術形式、科技材料、實用性和工程學融為一體,側重于用戶體驗和情感互動 。
一、文藝復興+工業革命
談到工業設計,大家的第一反應有可能會是“工業革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工業革命之后出現的必然會是工業設計,也是對工業革命爆炸性的生產力的一次規范和“格式化”。但其實,對于消費者評判更好的標準,早就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萌芽。
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
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意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欲主義,另一方面也由于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們借助復興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如果說文藝復興打開了普通人民生活需求的這道口子,那么自此由上而下、從精英階層流向普通民眾的“藝術熏陶”就是他們最早的“美學啟蒙”。當然僅僅只是有了美學意識還不夠,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一切都是“奢求”。直到工業革命“釋放”了社會生產力,曾經被束縛在“權貴”階層的特權開始涵蓋新興資產階級乃至普通大眾,這其中最流行的自然是巴洛克和洛可可之風。這個時代在宗教和政府的推波助瀾之下,藝術有了相對的發展,如此連帶著小藝術也有著不錯的發展空間。
二、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
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的爆發帶來了不小的社會生產力的爆炸,但同時也帶來了相關的不少問題:
新藝術運動熱衷于的表現在華美精致的裝飾上,但由于在歐洲各地表現形式的不盡相同,也不局限于在某一種風格上,大有百花齊放之勢,而這也給20世紀伊始的工業設計埋下了無數的種子。工藝美術運動因為大量吸收了自然主義和東方風格,所以尤為強調手工藝的重要性,旗幟鮮明的反對工業化生產,反對各種矯揉造作的風格,它倡導簡單、功能良好、樸實無華的設計。雖然工藝美術運動的發展和傳播主要集中在英倫三島,但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化大生產高潮造成的市場競爭也在歐洲大陸點燃了新藝術運動的火炬。
三、德意志制造同盟+包豪斯
如果說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還只是社會需求對工業設計的覺醒,那么它們只是星星之火。
德意志制造同盟不僅在商業上獲得了空前的認可和成功,其理念更是成為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四、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
一戰后,在德意志制造同盟的舉國推動和包豪斯的青出于藍之下,現代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各種條件都已經成熟,各種設計思潮的碰撞,匯聚,互相影響形成了現代主義設計。
現代主義的核心是理性主義和功能:
功能主義強調功能對于產品形式的支配作用,“形式追隨功能”理性主義強調理性思考,強調用科學客觀的分析為基礎進行設計?,F代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包豪斯的最后一任校長密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即是多”,主張用最少的元素來表現產品。
在這個時代不斷涌現出大量杰出的設計師,他們主張的是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新形式,且反對濫用各種裝飾設計和盲目抄襲傳統樣式。